王家祥所寫的《倒風內海》,時空背景是設定在台灣文學中較少見三百多年前,而且也不再以漢人觀點書寫,是以平埔族西拉雅人為主體,描述的是西拉雅人在接觸了荷蘭人之後所發生的一切。不過我對這本書最深的感想,其實並不是在文學意義上,而是在書本中所提出的另一種價值觀點。
自然觀的呈現
王家祥在《倒風內海》中,對原住民社會裡的自然觀,有很詳盡的描寫。原始的部落社會,行事最高原則,其實就是大自然的四時輪替,秋天是獵人們獵鹿的季節,因為那時土地乾實,適於在原野上奔跑;夏天暴雨頻仍,土地變得泥濘難行,卻是讓母鹿修養生息的季節。平埔族人並不會認為夏季不能捕鹿是件「可惜」的事,這對他們來說是「正常」的事。事實上,在他們身上看不到「貪婪」,他們不會產生無止盡的欲望,因為依循著大自然的規則,他們擁有永不匱乏的資源,只要不趕盡殺絕,草原上總有生生不息的鹿群,只要播種耕種,粟米在秋天就是可以收成。他們不需要「要得更多」,大自然可以供給他們一切,數百年來皆如此。
當然,平埔族人得以維持這樣的生活形態,一部份原因應該是來自於他們在人口控制上的努力,女巫不准社裡的女性在三十歲前生產,三十歲前懷孕一律強迫墮胎,我相信由於有著這樣的人口控制,平埔族人才能以這樣的生活方式,持續數百年之久。
物欲的衝擊
和西拉雅人原初社會的無欲無求相比,荷蘭人帶給平埔族原住民的影響,其實遠大於我們過去的理解。我們以為荷蘭人只是搶了原住民的土地、把漢人大批大批送進來、將天主教傳入部落等等,在文化上最大的衝擊,卻是讓原住民從此認識到了「貧窮」與「匱乏」。換個角度說,即是讓人逐漸變得貪婪了。
事實上,這樣的貪婪,卻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現代人受大環境所創造出來的「需求」所影響,我們其實是照著「別人希望我們想要」的進行消費,這當然就是所謂消費社會的行銷奇觀。但是在王家祥書中,我們可以目睹了西拉雅人被「消費社會化」的過程。當鹿皮可以換取那麼多稀奇古怪、五花八門的新玩意兒時,平埔族人只有順從著這被開啟的物欲,瘋狂獵鹿。花布與瑠璃珠,甚至是煮飯用的大鐵鍋,對西拉雅人來說,並非是生活上的必需品,誠然,這些物件器皿之精美,超過西拉雅人生平所見,而且有的也確實能帶給他們生活上極大的便利,以「現代化」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種「進步」,但對王家祥筆下的原始部落社會來說,卻是一種傷害。王家祥提供了我們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這樣的改變,真的是他們想(需)要的嗎?是他們能自由決定的嗎?
荷蘭人一手握著火槍,一手提著珠寶,在這樣的棍子與胡蘿蔔之下,大多數的平埔族都乖乖就範了,獵人們不再依時序而獵鹿,過去數百年不見匱乏的鹿場,在短短幾年內便遭破壞殆盡。台灣平埔族和同一時間點的南美印地安人,或非洲人一樣,在經歷外來殖民者的文化衝擊之後,原有的文化和居地,都難以倖存,只能選擇留下被同化,或是往更深山裡躲藏逃避了。
另一種想像
王家祥試著提出的另一種顛覆性想像,正是我們對所謂「需要」和「貧乏」的想像。西拉雅人在遭遇荷蘭人之後,他們的確因為貿易的關係,讓鹿皮成了炙手可熱的商品,而不再只是冬天的皮襖,他們得到了不能想像的財富,或者以現在的觀點來看,他們得到了「進步」。但是結果呢?西拉雅人並沒有因為從石斧骨箭進步到鋼刀鐵箭,而生活變得比以前更好。過去我們以為,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維持在刀耕火種,半游獵半採集下,大概只比新石器時代人類好一點,所以他們的生活是「貧乏」的,是「需要」進步的。但是王家祥正要告訴我們,這樣的想像是錯誤的,所謂的「貧乏」不僅是我們對他們的誤解,更是當初的現代商業邏輯入侵原始社會後,人為製造出來的。並且隨之而來的,正是因「貧乏」而起的「需要」,這當然又是另一個人造產物。簡言之,當初生活在台灣西南角的這群人,雖然謀生方式非常原始而簡單,卻是過著不知貧窮困乏的日子,這不就是富足嗎?
自然觀的呈現
王家祥在《倒風內海》中,對原住民社會裡的自然觀,有很詳盡的描寫。原始的部落社會,行事最高原則,其實就是大自然的四時輪替,秋天是獵人們獵鹿的季節,因為那時土地乾實,適於在原野上奔跑;夏天暴雨頻仍,土地變得泥濘難行,卻是讓母鹿修養生息的季節。平埔族人並不會認為夏季不能捕鹿是件「可惜」的事,這對他們來說是「正常」的事。事實上,在他們身上看不到「貪婪」,他們不會產生無止盡的欲望,因為依循著大自然的規則,他們擁有永不匱乏的資源,只要不趕盡殺絕,草原上總有生生不息的鹿群,只要播種耕種,粟米在秋天就是可以收成。他們不需要「要得更多」,大自然可以供給他們一切,數百年來皆如此。
當然,平埔族人得以維持這樣的生活形態,一部份原因應該是來自於他們在人口控制上的努力,女巫不准社裡的女性在三十歲前生產,三十歲前懷孕一律強迫墮胎,我相信由於有著這樣的人口控制,平埔族人才能以這樣的生活方式,持續數百年之久。
物欲的衝擊
和西拉雅人原初社會的無欲無求相比,荷蘭人帶給平埔族原住民的影響,其實遠大於我們過去的理解。我們以為荷蘭人只是搶了原住民的土地、把漢人大批大批送進來、將天主教傳入部落等等,在文化上最大的衝擊,卻是讓原住民從此認識到了「貧窮」與「匱乏」。換個角度說,即是讓人逐漸變得貪婪了。
事實上,這樣的貪婪,卻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現代人受大環境所創造出來的「需求」所影響,我們其實是照著「別人希望我們想要」的進行消費,這當然就是所謂消費社會的行銷奇觀。但是在王家祥書中,我們可以目睹了西拉雅人被「消費社會化」的過程。當鹿皮可以換取那麼多稀奇古怪、五花八門的新玩意兒時,平埔族人只有順從著這被開啟的物欲,瘋狂獵鹿。花布與瑠璃珠,甚至是煮飯用的大鐵鍋,對西拉雅人來說,並非是生活上的必需品,誠然,這些物件器皿之精美,超過西拉雅人生平所見,而且有的也確實能帶給他們生活上極大的便利,以「現代化」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種「進步」,但對王家祥筆下的原始部落社會來說,卻是一種傷害。王家祥提供了我們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這樣的改變,真的是他們想(需)要的嗎?是他們能自由決定的嗎?
荷蘭人一手握著火槍,一手提著珠寶,在這樣的棍子與胡蘿蔔之下,大多數的平埔族都乖乖就範了,獵人們不再依時序而獵鹿,過去數百年不見匱乏的鹿場,在短短幾年內便遭破壞殆盡。台灣平埔族和同一時間點的南美印地安人,或非洲人一樣,在經歷外來殖民者的文化衝擊之後,原有的文化和居地,都難以倖存,只能選擇留下被同化,或是往更深山裡躲藏逃避了。
另一種想像
王家祥試著提出的另一種顛覆性想像,正是我們對所謂「需要」和「貧乏」的想像。西拉雅人在遭遇荷蘭人之後,他們的確因為貿易的關係,讓鹿皮成了炙手可熱的商品,而不再只是冬天的皮襖,他們得到了不能想像的財富,或者以現在的觀點來看,他們得到了「進步」。但是結果呢?西拉雅人並沒有因為從石斧骨箭進步到鋼刀鐵箭,而生活變得比以前更好。過去我們以為,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維持在刀耕火種,半游獵半採集下,大概只比新石器時代人類好一點,所以他們的生活是「貧乏」的,是「需要」進步的。但是王家祥正要告訴我們,這樣的想像是錯誤的,所謂的「貧乏」不僅是我們對他們的誤解,更是當初的現代商業邏輯入侵原始社會後,人為製造出來的。並且隨之而來的,正是因「貧乏」而起的「需要」,這當然又是另一個人造產物。簡言之,當初生活在台灣西南角的這群人,雖然謀生方式非常原始而簡單,卻是過著不知貧窮困乏的日子,這不就是富足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