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9秋──東京拉麵展

2019 東京拉麵展(Tokyo Ramen Show)分為兩幕,第一幕是 10 月 24 日~10 月 29 日,第二幕是 10 月 30 日~11 月 4 日,每一幕都有各 18 家來自日本各地的知名拉麵店參展,而我們這次從沖繩回到東京的時間剛好趕上拉麵展第一幕的最後一天。我前後去了三次,包括第一幕一次與第二幕兩次,盡量嘗試了些我有興趣的拉麵。然而我去三次的狀況都有些不同,

這裡是官網資料,可以知道這兩幕分別有哪些日本各地的拉麵店參與。

第一次是我和博士生剛從沖繩回到東京的第二天,而且是個陰雨的禮拜一,去到現場雖然不至於要排隊,但還是不少人,而且不只是我們想像中的拉麵狂、拉麵癡而已,還有不少年輕女生或 OL,也有像是年輕大學生的一群人結伴一起來。
我們這次鎖定了海鮮主題與鴨肉主題的拉麵,畢竟要在有限的食量之內,品嚐最有興趣的拉麵。我們估計大概兩人分食四碗拉麵大概就差不多了,年紀大了,很難吃太多,硬吃多也只會樂極生悲(這就是年紀的烙印)。

上面照片中的四攤拉麵分別是(從左上、右上、左下到右下)「來自千葉的魂麵與ら~麵 あけどや」、「來自新潟的麵家太威」、「來自京都的拳ラーメン」以及「えびそば  えび助」。而照片中的四碗拉麵則分別是(同樣順序)「鴨高湯餛飩拉麵」、「極上淡麗貝高湯潮拉麵」、「京鴨紅喉魚干高湯拉麵」和「豬背脂蝦高湯醬油拉麵」。

我和博士生慢慢分食了四碗拉麵之後,一致最推的是鴨高湯餛飩拉麵,雖然餛飩並不好吃,但湯頭、麵條和鴨肉叉燒都實在太棒了,足以打敗後來吃的三碗。我們認定的第二名是另一碗鴨拉麵「京鴨紅喉魚干高湯拉麵」,來自京都的拉麵果然在配色和擺盤上比較厲害,實際吃起來也真的很不錯,湯頭因為京鴨與高級的紅喉魚為基底的確很好,麵條與湯頭的搭配也很好,不過可惜叉燒比較普通。而排在第三名的是「極上淡麗貝高湯潮拉麵」,以貝類為主打的湯頭的確很特別,但一些小細節沒照顧好的話反而讓整體評價降低,譬如說海瓜子的殼會碎裂而跑到湯頭裡,造成喝湯時得小心碎殼。被我們排在最後的「豬背脂蝦高湯醬油拉麵」,則是因為甲殼類高湯如果沒處理好會帶有一種類似蝦膏的腥味,而這方面我們吃起來的確覺得可以更好。

第二次我是和正在東京唸書的朋友一起來,這次已經是第二幕的拉麵參展內容了。那是個風和日麗的禮拜六,結果到了現場果然人超級多,除了買票要排隊之外,每攤拉麵的排隊時間都是十分鐘以上,人氣比較旺的拉麵攤甚至要排上半小時。

這次因為和朋友一起來,無法用共食的方式多方嘗試,於是在各吃兩碗的情況下,我選擇了來自富山的兩家拉麵店「富山ブラック麵家ろは」與「麵バルプライド」合作的「復活!富山ブラック/富山灣スペツルヤら─めん」拉麵(照片左上與右上)。第二碗則是來自埼玉「寿製麵 よしかわ」所做的「黃金の煮干しわんたんめん 白醬油」拉麵(照片左下與右下)。

這個富山黑醬油拉麵不負我期待,簡單而暴力,味道並不複雜但強烈,香氣濃口味重。其實會選擇這攤拉麵完全是一種懷念。好幾年前和博士生第一次到京都玩,我在京都車站的拉麵小路就吃過一次富山黑醬油拉麵並且有了好感,這次的重逢就當作是命運的巧合。

至於第二碗來自的埼玉白醬油拉麵,就是個地雷了。麵條採用高含水率的麵條,湯頭不容易吸入,而湯頭也不是濃厚系的,吃麵時無法把湯頭的味道好好帶入口中。豬肉叉燒處理得也不好,不僅叉燒有肉腥味,還讓腥味跑到湯中,破壞整個已經不強的煮干湯頭。最後最讓人失望的就是湯頭了,號稱煮干的湯頭,但沒有相對該有的鮮味,反而在平淡之中留下沒處理好的叉燒肉腥味!

隔天,博士生和我再闖一趟,她還是想嚐嚐第二幕的拉麵,這也是我的第三次。因為我和她都沒很餓,所以決定共食兩碗即可。

我們這回選的兩家則是:「MENSHO」拉麵店的「岩手がもの塩中華そば」以及「麵処 若武者」拉麵店的「極上六大福島雞白湯~令和元年『雅』バ─ジヨソ~」(照片的左上右上及左下右下)。

這次的兩碗都非常好吃,第一碗也是前一天我朋友點的第二碗,當時他讚不絕口。這次換博士生點來吃,我們都非常喜歡,無論湯頭、麵條還是叉燒都很不錯,要說唯一缺點的話,就實在是太油了些,即使拉麵給了一小片檸檬去膩,效果還是有限,難以喝完整碗湯。

第二碗是主打以六種福島產的放養雞為湯頭的雞白湯拉麵,不得不說湯頭真的非常非常濃郁好喝,雞湯濃到呈乳白色,已超越一般對清澈雞湯的想像,這湯頭是超過經驗不止十倍的雞湯香氣與口感,再加上豪氣的蝦仁與豬肉叉燒配料,而我們又另外加了五百日元包含鴨肉叉燒、香米、雞肉丸子和半熟蛋等加值配料,根本是個豪華全餐。

第二碗拉麵讓我和博士生都非常滿意,抱著心滿意足的心情結束這次拉麵展的探險。來東京這麼多次,這是第一次時間剛好可以配合而來拉麵展湊熱鬧,沒想到這個拉麵展真的非常豐富,不用對拉麵有多深的了解,只要對拉麵稍微有點興趣的人,我相信都可以在此體驗出樂趣。喔!除了拉麵之外,其實展場還有個小舞台,有些地方小偶像團體會在這裡表演,還有握手會與周邊展售,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場子。


最後放上三次來拉麵展的買票人潮比較,就知道差別有多大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908──頭等艙初體驗

這次能搭到日航頭等艙都靠博士生在里程點數上的研究,再加上一點運氣,讓我們買到非常特惠的里程,可以用經濟艙的價格買到頭等艙的享受。 整段航程是台北到東京(商務艙)然後隔夜轉機再從東京到芝加哥(頭等艙)。前面台北東京短航程的就沒什麼好說,直接記錄長程段的頭等艙經驗就好。 頭等艙客人在 check-in 時,有獨立的櫃檯,後續的安檢也有獨立通道,大大減少排隊等候的時間。而在日航的成田機場,頭等艙客人是有另外一間貴賓室。   日航的頭等艙 check-in 櫃檯 頭等艙專屬貴賓室 頭等艙貴賓室非常大(但不想造成其他人反感所以沒有拍照),和稀疏的客人不成比例,更誇張的是裡面有個簡單的壽司吧,雖然只提供兩種握壽司和一種壽司卷,選擇不多但貴賓室裡有現捏壽司也是很厲害了啊! 另外貴賓室也供應小有名氣的 Afuri 柚子拉麵(但忘了拍照QQ),口味吃起來我是覺得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比較小碗,但這樣的份量反而更適合貴賓室。另外有三支清酒與若干支紅白酒,清酒的部份剛好有一支適合搭餐兩支適合單喝,這樣吃吃喝喝一下子就把等待登機的時間打發掉了。 其實一直到真正搭上飛機之前都還有點緊張,畢竟非常期待人生第一次的頭等艙經驗,但因為是里程點數換的,如果班機取消要換別班會很麻煩,所以很怕有什麼意外讓我搭不了機。而這一切害怕期待落空的緊張終於在踏進頭等艙之後消除了。 這樣兩個人的空間寬度大約是三個 ANA 商務艙座位且略長,差別大概就是躺下可以輕鬆翻身。 所謂的秘書椅兼抬腳墊,下面的空間很大可以同時放進登機箱與背包。 電視螢幕超大! 機上提供的耳機與贈送的男性保溼保養組 登機後送上的香檳 座位旁打開是一個很深的置物空間,大約可放進一個公事包,另外還有傳統的娛樂遙控器。 另一個盒子打開可以看到較新的觸控式遙控器。 登機後先送上迎賓香檳,然後空服就會讓頭等艙旅客依序去換成他們提供的休閒睡衣,這套睡衣穿起來保暖又舒服,而且是可以讓旅客帶走的。 機上餐點的部份與 ANA 商務艙類似,都是好幾道小份餐點,但差別就是更加精緻且用料好上許多。舉例來說這次餐點我最愛的海膽高湯凍,那海膽竟然完全沒有明礬味!不可思議啊,可以在飛機上吃到媲美高級壽司店的鹽水海膽。  ...

熱帶俗的溫帶體驗

身為一個亞熱帶海島國家長大的人,來到美國之後是個標準的「熱帶俗」。話說在11月剛入冬沒多久,社區的管理中心還特地發信通知大家,出遠門離家請勿關閉暖氣,以免屋內水管因結冰而爆斷。像這種「冷」知識,他們不說我還真的不知道,而且為了省電省錢,我們一定會關掉的啊。另外像是氣溫驟降會導致汽車胎壓不足也是來了這裡才知道,當時可是頂著攝氏零下17度的要命天氣出門去修車廠檢查啊! 除了不具備溫帶生活常識之外,沒見過幾次雪也是正常的,生平第一次看到飄雪其實也才3年前,在日本的京都,而且是那種小小的雪,溫度也大約零度而已。現在可以用「而已」來形容攝氏零度,但當時卻已經冷到讓我和博士生兩個人從頭抖到腳,還得在藥妝店買內裡鋪綿的手套和腳底暖暖包。而回想去年11月初,有一天晚上驟降到攝氏3度,再加上風大,體感溫度可能也是零度左右,我記得我光走一段從咖啡店到停車場約30秒的路程就讓我受不了,進到車內還直發抖,連打電話給博士生時,講話都還是顫抖的。 沒想到,就在今年1月遇上近20年來的最強寒流開始,一切有了改變。經歷過那場最低溫降到攝氏零下20度的寒流之後,現在遇到-5度以上的氣溫都覺得還過得去,3度以上可以不穿外套,7度以上又出個太陽的話根本就有點熱了! 然後,就在2月的現在,又遇上近年難得一見的大雪,一場下了20多小時的大雪,真的讓我們大開眼界,博士生還發揮研究精神,每6小時去測量一次積雪高度(其實是擔心第二天不停課而心裡焦急不已 XD)。  這是剛開始下雪後6小時,從屋內拍攝,地面已經開始漸漸積雪,積雪約4吋。 這時是凌晨2點多,已下雪超過12小時,這時的積雪6吋多。 這時是早上8點,積雪已經超過10吋。 過了第二天的下午4點之後終於不再下雪,也漸漸放晴,社區的大草原變成小小滑雪勝地,我和博士生也散步來此湊個熱鬧,雖然我們因為沒有雪板沒有下去參一腳,不過這樣散步看著出來玩耍的人們以及逐漸放晴的天空,倒也有一種經歷了兩個人的「明天過後」之感。 最後就放一張大家在積雪後或多或少會想做的事

2019秋──築地生蠔專門店──地下之粹

這間位於築地場外市場外圍地下室的小店,也是博士生在網路上找到的店。這是一家以日本生蠔為主的專門店,而會想找這樣的生蠔專門店也是因為在美國我們吃過華盛頓 DC 海鮮市場、佛州墨西哥海灘市、德州休士頓和路易士安納州紐奧良等地的生蠔之後,想嘗試看看日本的專門店到底可以提供什麼樣的生蠔。 就像前篇介紹的清酒吧 know by moto 一樣,這是博士生在網路上找到的,但我們一試成主顧,接下來好幾天都一直去品嘗不同產地、不同口味的生蠔。 在這裡吃的生蠔雖然比美國貴很多,但在各方面也都顯示出價格差異所應有的品質提升。這裡的生蠔從日幣三百多到六百多都有,換算成美金的話就是大概是兩塊多到五、六塊美金,相比美國生蠔酒吧 happy hour 的 0.5/1 或 0.75/1 的價格,當然是貴了不少。但在這裡吃的生蠔,每一顆都處理得乾乾淨淨,不像在美國吃生蠔,即使在稍微高級的海鮮餐廳也一樣,不曾把砂土沖洗乾淨。而且每一顆該肥的肥、該鮮的鮮,甚至出現比應有規格小的生蠔時,店家會直接再開一顆補上。在美國吃生蠔完全就是吃粗飽的,以我們先前在休士頓或紐奧良的經驗來說,不吃個十幾、二十甚至三十顆是不會過癮的。但在地下之粹,每顆生蠔都像是萬中選一的菁英,說實在吃個三、四顆頂多五、六顆也就滿足了。而且不單單只是滿足於吃生蠔,而是在這幾顆之間,就能吃到各種口感、口味的生蠔。 這真的是一家非常值得推薦的店,即使築地市場已經搬走了,但築地仍存在很厲害的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