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於美國文化的觀察筆記(一)

想想來到這邊已經一年多,雖然不是留學生,認識的外國人不多,但偶爾還是有機會和美國朋友聊到一些關於他們的文化、觀點和想法等等,寫一篇到目前為止的整理應該會滿有趣的。

不過要先說明在前,或許是因為大學城較開放,我所認識的這些美國人的政治傾向都是偏向民主黨,因此只能說是「一部份」的美國人如是想,然而政治與文化這種事本來就不可能有一種「全面性」的觀點,像「台灣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台灣也不可能有個一致性的答案。

首先先講刺青與狩獵文化。在美國有刺青的人多不勝數,光在 VT 周圍就有三間刺青店,如果只看刺青店與人口比例的話,大概會以為 VT 位於西門町。而狩獵對台灣人來說更是陌生,但在美國某些地方,中、小學甚至會在狩獵季節時停課一到兩周,好讓小孩子可以跟著父母(但這主要還是父子)一起去打獵,這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親子情感交流活動。在無數的美國電影之中,應該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描寫,像是最近上映的「美國狙擊手」也有一段父子一起打獵的劇情。而這兩個文化讓 2014 年的美國小姐選舉變得十分有趣,當年奪得后冠的是一位印裔美國人,但此結果一出,讓許多美國人為另一位進入前十名的競爭者感到惋惜,這位遺珠是 2013 年的 Miss Kansas,外表就是個金髮白膚的「道地」美國人,但更重要的是,她是第一位在泳裝走秀時,大方展示刺青的選美佳麗,而且興趣就是打獵,更厲害的是她還曾服役於美國陸軍。這些特質讓某些美國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Miss America。當然這樣的想法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美國人,對另一些美國人來說,打獵、刺青僅僅是「次文化」,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於多元,因此讓一位印裔美國人得到冠軍無可厚非。由此爭議可以看出,刺青與狩獵對某些美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文化價值。

然後再說個與歷史有關的。美國某些州的監理站會推出各式各色車牌讓車主挑自己喜歡的,之前在路上開車看過這樣的車牌:
Photo Credit: http://bearingdrift.com/2010/11/11/government-issued-dont-tread-on-me/

好奇之下問了美國人,原來這條蛇大有來頭,可追溯到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爭取獨立的美國人以蛇作為旗幟,"Don't Tread on Me"這句話代表美國人的態度,被踩到的蛇是會反擊的。但來到現今,則是政治立場屬於自由主義者的人「繼承」了這個圖騰,也就是說,是極端共和黨甚至是茶黨人士。在wiki上有更詳細的說明

另外,關於飲酒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事實上相比美國,台灣在飲酒與酒品買賣上自由太多了。由於宗教的關係,美國許多州是不准在公開的地方喝酒(歐洲也不少國家如此),甚至賣酒的限制也各地不一,但普遍嚴格。例如我所住的維吉尼亞州只能在州政府所直營的烈酒專賣店(ABC, Alcoholic Beverage Control)中買到烈酒,而紅白酒或啤酒則可以在超市買到,但有些州連紅白酒、啤酒都只能在特定商店才能買到。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會規定完全不得賣酒,只有酒吧這類特定場所才能賣酒,而這些地方就會被稱為 Dry county。這當然不是很理性的法規,純粹是為了宗教理由,因為在這些 dry county 的邊界外圍,通常都開著很多賣酒的商店,方便那些住在 dry county 的人來買酒,因此對減少飲酒的效用其實不大。而且,當只有酒吧能賣酒時,就代表著有許多人必須冒著酒駕的風險出門喝酒。更諷刺的是,這個對酒有著莫明地戒慎恐懼的國家,酗酒問題卻相當嚴重。

最後來說個輕鬆一點的,這是關於口罩的觀察。在台灣,我們很容易看到戴著口罩的人,無論是在捷運、公車上,或是機車騎士,甚至路上行人,戴個口罩都是見怪不怪的事。一來或許因為空氣不好或是天氣寒冷,二來如果是真的有傷風感冒,戴口罩可以避免噴嚔、咳嗽的飛沫散佈。但在美國,我發現無論什麼情況,他們都不戴口罩,想看到美國人戴口罩大概只能在醫院裡看到。後來也是聊天問了一下美國朋友,才了解原來他們不習慣戴口罩,而且認為只有生重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因此如果只是小病或空氣髒,完全不會考慮戴口罩以免被認為是個重病患者,引來不必要的誤會(譬如被拒絕登機之類的)。

以上就是目前為止的文化小觀察,未來如果待更久有發現更多有趣的小事,再來補充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三年三度的日本行─第11天(金森紅磚倉庫群 + Hot Seicomart + Hakodate Beer)

這趟旅行在北海道的部份已到了尾聲,下午就要搭飛機回大阪,也因此博士生將原本要去的五陵郭取消,改成閒晃旅館附近的金森紅磚倉庫群,順便去 Seicomart 吃吃喝喝,在北海道的最後一天,一定要把握最後機會去支持一下在地經濟。 金森紅磚倉庫群是 19 世紀函館開港之後沒多久,一個名叫渡邊熊四郎的 24 歲年輕人所開創的倉儲事業,後來他還發展到雜貨進口與船具銷售等多項其他業務,成為函館四天王之一(好霸氣的名號)。不過原建於 1863 年的倉庫發生過大火,現在的紅磚倉庫群是 1909 年重新修建而成的。 現在的紅磚倉庫群裡面,開著各式餐廳、咖啡廳、商店。我們今天特地來找起司蛋糕吃,據博士生說這裡有一家正是她的目標。 這是博士生點的巧克力起司蛋糕 這是她幫我點的草莓起司,我們一致認為草莓的比較好吃。 倉庫群其實不是我們的重點,只是我們前往 Hot Seicomart 順便經過逛逛。其實我們愛去 Seicomart 當然不只是支持北海道在地經濟,他們自有品牌賣的東西好吃當然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個人推薦他們的 White Sour 氣泡酒、橘子果凍與葡萄果凍)。而且 Hot Seicomart 比起一般的 Seicomart,可以買到簡單的串燒和串燒便當,等於是附有小型餐廳的便利商店。 這樣的串燒 + 啤酒實在是夏天的一大享受,而且不需要到居酒屋啊。 Hot Seicomart 之後,我提議去之前搭公車時,偶然看到的一家函館在地酒廠,熱愛酒廠的我們兩個當然就去一探究竟。這酒廠也是將現釀啤酒與餐廳結合經營,而且啤酒種類有四種,以這類地方型酒廠來說算是多樣,但實在不合我的口味,通通都是偏苦、偏重的啤酒口感,我還是比較喜歡清清淡淡的啤酒。 閒晃到此,我們也差不多該到機場了。在函館機場我們還吃了碗拉麵(來北海道這幾天,只有第一天吃了味之時計台,以及最後一天吃了這家,算是有始有終),這家的拉麵只能說中規中矩,麵體不錯吃,號稱是店家自製的麵;而我們點的鹽味湯頭就很妙了,吃起來竟然很像統一肉燥米粉的湯!也不是不好吃,只是因為味道太像而讓我們少了新鮮感。不過配料的帆立貝、蝦(這隻蝦還帶有蝦卵)和海帶都相當好吃,只能說如果我們點其他湯頭,不要讓我們覺得很像統一肉燥米粉

2019秋──築地生蠔專門店──地下之粹

這間位於築地場外市場外圍地下室的小店,也是博士生在網路上找到的店。這是一家以日本生蠔為主的專門店,而會想找這樣的生蠔專門店也是因為在美國我們吃過華盛頓 DC 海鮮市場、佛州墨西哥海灘市、德州休士頓和路易士安納州紐奧良等地的生蠔之後,想嘗試看看日本的專門店到底可以提供什麼樣的生蠔。 就像前篇介紹的清酒吧 know by moto 一樣,這是博士生在網路上找到的,但我們一試成主顧,接下來好幾天都一直去品嘗不同產地、不同口味的生蠔。 在這裡吃的生蠔雖然比美國貴很多,但在各方面也都顯示出價格差異所應有的品質提升。這裡的生蠔從日幣三百多到六百多都有,換算成美金的話就是大概是兩塊多到五、六塊美金,相比美國生蠔酒吧 happy hour 的 0.5/1 或 0.75/1 的價格,當然是貴了不少。但在這裡吃的生蠔,每一顆都處理得乾乾淨淨,不像在美國吃生蠔,即使在稍微高級的海鮮餐廳也一樣,不曾把砂土沖洗乾淨。而且每一顆該肥的肥、該鮮的鮮,甚至出現比應有規格小的生蠔時,店家會直接再開一顆補上。在美國吃生蠔完全就是吃粗飽的,以我們先前在休士頓或紐奧良的經驗來說,不吃個十幾、二十甚至三十顆是不會過癮的。但在地下之粹,每顆生蠔都像是萬中選一的菁英,說實在吃個三、四顆頂多五、六顆也就滿足了。而且不單單只是滿足於吃生蠔,而是在這幾顆之間,就能吃到各種口感、口味的生蠔。 這真的是一家非常值得推薦的店,即使築地市場已經搬走了,但築地仍存在很厲害的店啊!

201806──日本東北北海道──函館競馬場、金森紅磚倉庫群

以前在東京玩,尤其是博士生需要去圖書館而我自己一個人趴趴走時,就很想去競馬場看看,體驗一下氣氛,不過因為東京競馬場比較遠,到現在也還是沒有去過,沒想到這次在函館,意外發現競馬場離市區不遠,搭乘路面電車可以直達,連換車都不用,而且賽馬只會安排在周末,就這麼剛好我們規劃周末到函館,於是臨時將競馬場排入行程。 不過中午依照行程還是先去函館朝市逛逛,上次來函館沒經驗,過了中午才到朝市逛,店攤早就收掉大半,完全沒有逛市場的感覺。 這次來到朝市剛好是正中午,再加上禮拜天,人潮頗為可觀,不過又不會像築地那麼誇張,這樣逛起來剛剛好。不過我們的目標是「 うに むらかみ 函館本店 」,這是一家海膽專賣店,在 tabelog 上有 3.73 的高分評價。 我們食量不大,只點了小碗的,而且我們這個雙色丼原本是要海膽加帆立貝的,但翻譯官博士生說錯了,變成海膽加鮭魚子。 這個烏賊生魚片似乎是函館特產,幾乎每一家居酒屋、壽司店、海鮮餐廳都會有。 這家的海膽真的非常好吃,沒有明礬味也沒有腥味,只有淡淡的甜味,已經默默把這家列入以後來函館必吃的店了。 午餐後搭上路面電車前往函館競馬場。 從函館車站到競馬場大約二十多分鐘,相比東京那種大都市的移動時間,函館實在很輕鬆。 在函館這樣的小城市竟然有如此壯觀的競馬場。 無指定座位門票一人一百日幣。 進入場館之後我被人潮給嚇到了,根據維基百科,函館只有二十六萬多的 人口,但這裡應該至少有三萬人吧,雖然說可能有不少是附近行政區的人來看賽馬,但還是多得誇張啊。 競馬場除了場中被賽道圍繞起來的區塊設有兒童遊樂區(太遠沒拍清楚)之外,還有女性休憩區。 這樣的規劃大概是希望賭客可以放心地去賭,家眷可以好好休閒。不過其實我也看到不少女性賭客,而且是各年齡層都有。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在競馬場裡比較看不到日本人平常的溫良,在馬票票券機前是沒有所謂的排隊,大概是賭客們分秒必爭,看到空機位基本上走過去就對了。不過其實買馬票超級方便,先畫好卡(就像考聯考一樣的答案卡),走到票券機,投入錢,插入畫好的紙卡,拿馬票(有需要找零的話記得要按「精算」鈕)。 這就是票券機。 賭馬的玩法非常多種:單勝、複勝、枠連、馬連、馬單、Wild、3連複、3連單等等,詳細規則可以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