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三年三度的日本行─第9天(棒二森屋百貨 + 函館朝市 + 元町 + 函館區公會堂 + Lucky Pierrot + 金森倉庫群)

今天要離開豪華的溫泉飯店,一大早在吃早餐前還硬是再去泡了一次才甘願。不過飯店的早餐倒是沒有讓人太驚豔,雖然說有鮭魚、鮪魚生魚片讓人吃到飽,但這幾天已經吃過太多味道更好的生魚片了,反而不會想再多吃。

上午原本就沒有既定行程,剛好我的腳因為鞋子包覆性不夠好,經過這幾天下來已經越來越受不了,因此決定到市區找個百貨公司買鞋,順便也需要再多買個行李箱(因為我們買了幾件衣服和清酒,原本的行李空間不夠,但這趟不應該是這樣的啊~~)。

在函館還看得到少見的路面電車

函館相對我們去過的其他日本都市來說,真的小了點,習慣日本百貨公司林立的人,來這裡會嚇一跳。函館車站附近竟只有一家棒二森屋百貨公司,原本有另一家但正在重建中。這家棒二森屋百貨公司給人感覺相當地有歷史(很像我小時候去逛遠東百貨的感覺,而且它們都有對外觀景電梯!),很多塑料地磚已浮起不平,但還是符合日本人一貫的乾淨要求,而且整棟百貨公司人都不多,不管是銷售還是顧客。然後我們找鞋找到 Mizuno 專櫃,卻沒有人在顧,連附近其他櫃位也都沒有銷售人員,找鞋試穿都是我們自己動手,一整個很像在美國購物的經驗,卻非常地不像在日本,其他稀疏的顧客也都自顧自地逛,似乎很習慣沒人來招呼了。大約在專櫃裡待了二十多分鐘,試穿了五雙鞋之後,才出現一個穿著百貨公司制服的阿姨來招呼我們,不過其實那時我們已經差不多決定好要買哪雙鞋了。

後來換博士生去買行李箱,然後要辦退稅時,櫃檯小姐還送了我們一人一隻紙鶴,我還在想說她們是有多不忙,可以折紙鶴當小禮物送。

午餐則是去嘗試函館朝市,這過去也是魚市場,但現在已將餐廳與魚攤分開,所有餐廳集中在一條像商店街一樣的建築裡。我們隨機挑了一家,點了兩份迷你丼飯和帆立貝生魚片,但可惜這家的帆立貝比不上過去幾天我們在札幌吃的,原本還想說現在是帆立貝的產季,應該不會出錯,沒想到這家還是讓我們失望了,帆立貝不僅沒有鮮味,肉質還有些鬆,簡直像是冷凍貨。至於主餐的迷你丼飯則是中規中矩,鮭魚子還算不錯(但忘了拍照,沒真相)。

下午我們要到元町,是一區面向函館港的老建築保留群,而且有西式有日式,很有特色。我們搭的車由一個日本阿姨駕駛,這還是我們第一次在日本看到女性公車駕駛。到了元町,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氣不好,整體景色沒有想像中美好,建築的確都是百年老建物,有西式洋房也有日式平房,保存狀況都很好,但也有不少正在修整中,而且附近缺乏一個較高的地勢來俯瞰整個區域,有點可惜。


這是一間東正教堂的一面,另一面正在整修中,搭滿鷹架。

在路邊看到的昆布無人販賣所,很可愛,而且很少看到這種良心販賣亭。

這是舊函館公會館,整體建築風格非常日、洋合璧,算是很符合函館的歷史特色。另外昭和天皇還是太子時曾在來訪函館時住過三天。

公會堂中展覽了「洞爺丸事件」。1954 年一個 15 號颱風侵襲北海道,弄沉了包含洞爺丸之內的五艘青森─函館聯絡船,其中洞爺丸上的 1155 名乘客全部罹難最為慘重,而且這個死亡人數是世界沉船史上的第二高,僅次於鐵達尼號的 1513 人,整個事件非常慘烈。當時這個海難的審判因為牽涉太多人,所以審判在公會堂中進行。


這是舊英國領事館,現在一樓部份是咖啡廳,二樓保留可參觀。

這是舊英國領事館的另一面。

晚餐,在博士生追求嘗鮮精神之下,提議要去吃‧漢‧堡!雖然從美國跑到日本去吃漢堡讓我覺得很好笑,不過基於我隨和的個性,以及別讓博士生不開心的原則,我們還是決定一試。似乎是不少台灣旅遊部落客寫過這家店,因為我們發現店裡除了日本客人,所有的外國客人都是台灣人。這家名為 Lucky Pierrot 的漢堡店,暱稱為小丑漢堡,它的菜單相當混搭,或許是因為前身是一家中華料理店的關係,竟然有 Chinese Chicken Burger,而且這一味還是最熱門的商品,我和博士生也都點這個漢堡。東西來了之後,果然正如其名的 Chinese Chicken Burger,在兩片漢堡麵包裡面,夾了美奶滋、生菜以及幾塊糖醋雞塊,老實說東西還滿不錯吃的,但絕對是道「創意料理」!對於嘗鮮來說,是個不錯的體驗。

這就是小丑漢堡的招牌

店內有兩座盪鞦千坐椅,雖然我不知道這和店的風格有何關係,但還滿好玩的。

熱門商品 Chinese Chicken Burger 就是長這樣

它們還有自己的碳酸飲料,販賣機就在店門外。

這是菜單,充滿了大概在其他地方都看不到的漢堡口味。

在漢堡店外的港邊,偶然看到一座新島襄的銅像,雖然他不是個什麼非常有名的人,但我個人相當敬佩,所以拍照留念。因為他在日本還鎖國的時候,為了出國接受歐美教育,獨自一人搭著小船趁著夜色從函館港邊出海,偷渡上了一艘美國商船,並且在美國完成學業之後回到日本創建了同志社大學。

晚餐後在回家的路上,我們終於有幸遇到北海道著名的 Seicomart 便利商店,這家連鎖便利商店只有北海道有,是北海道在地的農畜產公司所創,也因此它採用很多在地產品,而且可以降低價格和其他全國性連鎖便利商店競爭。

在黑堡住過之後,更加注意且支持在地經濟,因此我們便買了 Seicomart 自製的啤酒和泡麵。

晚上在天黑後,我們在飯店附近的金森舊倉庫群拍照,這一區過去是港邊的倉庫,但現在已成為餐廳或文創小店,由於其紅磚建築和燈光的關係,夜晚時別有風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908──頭等艙初體驗

這次能搭到日航頭等艙都靠博士生在里程點數上的研究,再加上一點運氣,讓我們買到非常特惠的里程,可以用經濟艙的價格買到頭等艙的享受。 整段航程是台北到東京(商務艙)然後隔夜轉機再從東京到芝加哥(頭等艙)。前面台北東京短航程的就沒什麼好說,直接記錄長程段的頭等艙經驗就好。 頭等艙客人在 check-in 時,有獨立的櫃檯,後續的安檢也有獨立通道,大大減少排隊等候的時間。而在日航的成田機場,頭等艙客人是有另外一間貴賓室。   日航的頭等艙 check-in 櫃檯 頭等艙專屬貴賓室 頭等艙貴賓室非常大(但不想造成其他人反感所以沒有拍照),和稀疏的客人不成比例,更誇張的是裡面有個簡單的壽司吧,雖然只提供兩種握壽司和一種壽司卷,選擇不多但貴賓室裡有現捏壽司也是很厲害了啊! 另外貴賓室也供應小有名氣的 Afuri 柚子拉麵(但忘了拍照QQ),口味吃起來我是覺得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比較小碗,但這樣的份量反而更適合貴賓室。另外有三支清酒與若干支紅白酒,清酒的部份剛好有一支適合搭餐兩支適合單喝,這樣吃吃喝喝一下子就把等待登機的時間打發掉了。 其實一直到真正搭上飛機之前都還有點緊張,畢竟非常期待人生第一次的頭等艙經驗,但因為是里程點數換的,如果班機取消要換別班會很麻煩,所以很怕有什麼意外讓我搭不了機。而這一切害怕期待落空的緊張終於在踏進頭等艙之後消除了。 這樣兩個人的空間寬度大約是三個 ANA 商務艙座位且略長,差別大概就是躺下可以輕鬆翻身。 所謂的秘書椅兼抬腳墊,下面的空間很大可以同時放進登機箱與背包。 電視螢幕超大! 機上提供的耳機與贈送的男性保溼保養組 登機後送上的香檳 座位旁打開是一個很深的置物空間,大約可放進一個公事包,另外還有傳統的娛樂遙控器。 另一個盒子打開可以看到較新的觸控式遙控器。 登機後先送上迎賓香檳,然後空服就會讓頭等艙旅客依序去換成他們提供的休閒睡衣,這套睡衣穿起來保暖又舒服,而且是可以讓旅客帶走的。 機上餐點的部份與 ANA 商務艙類似,都是好幾道小份餐點,但差別就是更加精緻且用料好上許多。舉例來說這次餐點我最愛的海膽高湯凍,那海膽竟然完全沒有明礬味!不可思議啊,可以在飛機上吃到媲美高級壽司店的鹽水海膽。  ...

熱帶俗的溫帶體驗

身為一個亞熱帶海島國家長大的人,來到美國之後是個標準的「熱帶俗」。話說在11月剛入冬沒多久,社區的管理中心還特地發信通知大家,出遠門離家請勿關閉暖氣,以免屋內水管因結冰而爆斷。像這種「冷」知識,他們不說我還真的不知道,而且為了省電省錢,我們一定會關掉的啊。另外像是氣溫驟降會導致汽車胎壓不足也是來了這裡才知道,當時可是頂著攝氏零下17度的要命天氣出門去修車廠檢查啊! 除了不具備溫帶生活常識之外,沒見過幾次雪也是正常的,生平第一次看到飄雪其實也才3年前,在日本的京都,而且是那種小小的雪,溫度也大約零度而已。現在可以用「而已」來形容攝氏零度,但當時卻已經冷到讓我和博士生兩個人從頭抖到腳,還得在藥妝店買內裡鋪綿的手套和腳底暖暖包。而回想去年11月初,有一天晚上驟降到攝氏3度,再加上風大,體感溫度可能也是零度左右,我記得我光走一段從咖啡店到停車場約30秒的路程就讓我受不了,進到車內還直發抖,連打電話給博士生時,講話都還是顫抖的。 沒想到,就在今年1月遇上近20年來的最強寒流開始,一切有了改變。經歷過那場最低溫降到攝氏零下20度的寒流之後,現在遇到-5度以上的氣溫都覺得還過得去,3度以上可以不穿外套,7度以上又出個太陽的話根本就有點熱了! 然後,就在2月的現在,又遇上近年難得一見的大雪,一場下了20多小時的大雪,真的讓我們大開眼界,博士生還發揮研究精神,每6小時去測量一次積雪高度(其實是擔心第二天不停課而心裡焦急不已 XD)。  這是剛開始下雪後6小時,從屋內拍攝,地面已經開始漸漸積雪,積雪約4吋。 這時是凌晨2點多,已下雪超過12小時,這時的積雪6吋多。 這時是早上8點,積雪已經超過10吋。 過了第二天的下午4點之後終於不再下雪,也漸漸放晴,社區的大草原變成小小滑雪勝地,我和博士生也散步來此湊個熱鬧,雖然我們因為沒有雪板沒有下去參一腳,不過這樣散步看著出來玩耍的人們以及逐漸放晴的天空,倒也有一種經歷了兩個人的「明天過後」之感。 最後就放一張大家在積雪後或多或少會想做的事

2019秋──築地生蠔專門店──地下之粹

這間位於築地場外市場外圍地下室的小店,也是博士生在網路上找到的店。這是一家以日本生蠔為主的專門店,而會想找這樣的生蠔專門店也是因為在美國我們吃過華盛頓 DC 海鮮市場、佛州墨西哥海灘市、德州休士頓和路易士安納州紐奧良等地的生蠔之後,想嘗試看看日本的專門店到底可以提供什麼樣的生蠔。 就像前篇介紹的清酒吧 know by moto 一樣,這是博士生在網路上找到的,但我們一試成主顧,接下來好幾天都一直去品嘗不同產地、不同口味的生蠔。 在這裡吃的生蠔雖然比美國貴很多,但在各方面也都顯示出價格差異所應有的品質提升。這裡的生蠔從日幣三百多到六百多都有,換算成美金的話就是大概是兩塊多到五、六塊美金,相比美國生蠔酒吧 happy hour 的 0.5/1 或 0.75/1 的價格,當然是貴了不少。但在這裡吃的生蠔,每一顆都處理得乾乾淨淨,不像在美國吃生蠔,即使在稍微高級的海鮮餐廳也一樣,不曾把砂土沖洗乾淨。而且每一顆該肥的肥、該鮮的鮮,甚至出現比應有規格小的生蠔時,店家會直接再開一顆補上。在美國吃生蠔完全就是吃粗飽的,以我們先前在休士頓或紐奧良的經驗來說,不吃個十幾、二十甚至三十顆是不會過癮的。但在地下之粹,每顆生蠔都像是萬中選一的菁英,說實在吃個三、四顆頂多五、六顆也就滿足了。而且不單單只是滿足於吃生蠔,而是在這幾顆之間,就能吃到各種口感、口味的生蠔。 這真的是一家非常值得推薦的店,即使築地市場已經搬走了,但築地仍存在很厲害的店啊!